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是什么
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基于近红外光与物质分子的相互作用,具体如下:一、近红外光的特性
近红外光(Near - Infrared,NIR)是指波长范围在780 - 2526nm的电磁波。这个波段的光与可见光相比,能量较低,但具有独特的吸收和散射特性,与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有关。
二、分子振动与近红外光的吸收
1.化学键振动
(1)在分子中,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。这些化学键在常温下会发生振动,包括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等。例如,在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C - H、N - H、O - H等化学键的振动。
(2)当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时,会在特定的频率下吸收能量。近红外光所对应的能量正好可以激发这些化学键的倍频和合频振动。
(3)以C - H键为例,在近红外区域,C - H键的伸缩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会产生一系列的吸收峰。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与C - H键所处的化学环境(如周围原子的种类、化学键的连接方式等)有关。
2.吸收光谱的形成
(1)当近红外光照射到样品上时,样品中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,使得透过样品后的近红外光在某些波长处强度减弱。
(2)根据朗伯 - 比尔定律(Lambert - Beer's law),吸光度A与样品浓度c、光程长度l以及摩尔吸光系数ε有关,即A = εcl。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近红外光的吸光度,就可以得到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光谱。
三、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工作流程
1.光源发射:
(1)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中的光源(通常为卤钨灯等宽波段光源)发射出近红外光。这些光经过准直透镜等光学元件,形成平行光束,以确保光线均匀地照射到样品上。
2.样品照射与光信号采集:
(1)平行光束照射到样品上,样品对近红外光进行吸收和散射后,剩余的光被探测器接收。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。
(2)对于不同的样品类型(如固体、液体、气体),需要采用不同的样品池或采样方式。例如,对于液体样品,可以采用透明的玻璃或石英比色皿;对于固体样品,可能需要采用漫反射附件等。
3.光谱数据处理:
(1)采集到的电信号经过放大、模数转换等处理后,得到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。这些数据通常以吸光度或透过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形式表示。
(2)然后,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。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(MLR)、主成分回归(PCR)、偏最小二乘法(PLS)等。
(3)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建立光谱数据与样品的组成、性质(如浓度、物理化学性质等)之间的关系模型。通过将未知样品的光谱数据代入已建立的模型中,就可以预测样品的相关性质或组成成分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