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声波探伤仪的波形解读是检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,它帮助技术人员识别材料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及其性质。下面是基本的解读步骤和一些常见波形的特征: 波形基础超声波探伤仪显示的波形由一系列峰值组成,其中每个峰值代表一个回波。这些回波来自超声脉冲在不同界面(如工件表面、缺陷边界、底面)之间的反射。 关键概念- 始波(始波盲区):发射脉冲后的第一个大峰,表示探头接收到的自身发射脉冲反射回来的信息。
- 底波:当超声波穿透整个工件并在背面完全反射回来形成的波,表明材料完整。
- 缺陷波:位于始波和底波之间的额外峰,指示材料中存在的缺陷位置。
如何解读波形- 确定时间基线:首先识别屏幕上的横坐标,这通常代表时间或者距离。每条刻度对应一定的时间间隔或距离单位。
- 查找底波:正常情况下,底波应该清晰可辨,如果缺失或减弱,可能是工件太薄、存在严重缺陷或耦合不良造成的。
- 识别缺陷波:任何在始波和底波间出现的额外峰值都可能是缺陷的迹象。观察其高度和位置,判断缺陷的大小和深度。
- 比较波幅:缺陷波的幅度与参照波相比,越强的信号通常表示缺陷越大或越接近探头。
实例分析假设在底波之前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峰值,这意味着缺陷位于工件靠近表面的位置;若高峰出现在两底波中间,那么缺陷很可能是在工件中部;若只有一组高峰而没有底波,可能是因为缺陷太大或是反射非常强,阻挡了后续的声波到达对面。 技巧提示- 多角度检测:通过改变探头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频率,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。
- 参考标准块:使用已知缺陷的样本进行对比,帮助判断真实情况。
- 理论与实践结合:了解超声波传播的基本物理规律,结合实践经验,逐渐提升识别技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