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高频振荡器的起振原理基于反馈机制和电路中的非线性特性,以下是详细介绍:
一、基本概念
振荡回路
高频振荡器包含一个振荡回路,通常由电感(L)、电容(C)组成(LC振荡回路),或者在晶体振荡器中由石英晶体及其相关的电学元件组成。这个回路具有选频特性,能够确定振荡的频率。
在LC振荡回路中,根据电磁感应定律,当电感中通过电流发生变化时,会产生感应电动势,这个感应电动势会阻碍电流的变化。电容则储存电能并在适当的时候释放电能,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振荡。
二、起振条件
幅度条件
起振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幅度条件。在一个正反馈振荡器中,反馈信号的幅度必须足够大,使得经过放大器和反馈网络后,输出信号的幅度能够不断增长。
具体来说,当放大器的增益A与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F的乘积AF > 1时,振荡才能从初始的小信号开始建立起来。随着振荡幅度的增加,由于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,AF的值会逐渐减小,最终达到AF = 1的稳定状态,此时振荡幅度保持不变。
相位条件
相位条件要求反馈信号与原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2nπ(n = 0,1,2,…)。这意味着反馈信号与原输入信号在相位上是同相的,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叠加后增强,从而促使振荡的产生。
三、起振过程
初始激励
在振荡器开始工作时,需要一个初始的激励信号。这个初始激励信号可以来自电路中的噪声、电火花或者其他外部干扰。即使是很微小的信号,在满足起振条件时也有可能引发振荡。
信号放大与反馈
初始激励信号进入振荡器后,首先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。放大后的信号通过反馈网络,按照一定的反馈系数F反馈回放大器的输入端。
如果此时满足幅度和相位条件,反馈回来的信号就会与放大器输入端的原始信号叠加,使得输入信号幅度增大。
自激振荡建立
随着信号幅度的不断增大,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开始发挥作用。例如,在晶体管放大器中,当信号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晶体管会进入非线性工作区,其放大倍数会发生变化。
这种变化会导致AF的值逐渐减小,但只要仍然满足AF≥1,振荡就会持续并增强,直到AF = 1,此时振荡器达到稳定状态,产生稳定的高频振荡信号。
四、不同类型高频振荡器的起振特点
LC振荡器
在LC振荡器中,如考毕兹振荡器和哈特莱振荡器,通过调整电感和电容的值来确定振荡频率。起振时,电路中的噪声或其他微小扰动在LC回路中形成微弱的振荡电流,经过放大和反馈后,如果满足起振条件,就会发展成稳定的高频振荡。
晶体振荡器
晶体振荡器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。石英晶体具有固定的固有频率,当在晶体两端施加电场时,会产生机械变形;反之,当晶体受到机械振动时,会产生电场。
在起振过程中,电路中的激励信号与晶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,由于晶体的高品质因数(Q值),能够很容易地满足起振条件并产生非常稳定、频率准确的高频振荡。
|
|